2025年5月15日,迎来第六个“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”。随着资本市场深化改革,投资者产品日益丰富,为贯彻以“投资者为本”投资理念,切实提升投资者金融素养与风险防范能力,以下结合典型案例及政策法规呼吁投资者筑牢理性投资防线,依法维护合法权益。
一、警惕风险:以案为鉴,远离非法陷阱
近年非法活动频发,如上海某公司无资质开展投顾业务骗取76万元,王某虚构身份诈骗34万元,最终均被刑事追责。投资者需警惕“保本收益”“内幕消息”话术,通过证监会官网核查机构资质,拒绝向个人账户汇款。
二、理性投资:做自己的“第一责任人”
辨承诺,警惕“高收益”陷阱:合规机构仅提供风险建议,凡承诺“稳赚不赔”均属违规。远离“保本高收益”,牢记“收益与风险成正比”。如遇诱导缴费,保留聊天记录、合同等证据。
查资质,选择正规投资渠道:登录“中国证监会”、“中国业协会”、“中国期货协会”网站,验证机构是否具备“投资咨询”资质,通过公司、基金公司等持牌机构投资。拒绝场外配资、虚拟货币等非法金融活动,关注非法仿冒机构公示栏,决绝“黑平台”。
充分了解投资产品:坚持“三适当”原则,适当性匹配,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,选择风险等级匹配的产品;信息披露充分,仔细阅读产品合同、招募说明书,警惕“抽屉协议”;重长期价值投资,摒弃“一夜暴富”心态,关注上市公司基本面,通过分红、回购等长期价值指标筛选标的。
三、依法维权路径:让法律成为“护身符”
固定证据:保存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、合同等,标注关键条款。
多渠道投诉:通过证监会12386热线、地方证监局,或借助微信/支付宝平台投诉。
法律途径:与金融机构协商解决无果后,可依据《法》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提起诉讼。
专业协助:委托正规法务团队(如“不成功不收费”机构),提高追损效率。
投资者是资本市场发展之本,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是监管部门、市场主体与投资者的共同责任。让我们以“5·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”为契机,践行理性投资理念,依法维护自身权益,共同营造公平、透明、有序的资本市场环境!